当前位置:志同道合>历史军事>糜汉> 第六百一十六章 着目潼关 骑虎难下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六百一十六章 着目潼关 骑虎难下(1 / 3)

末了糜旸为表诚意,亲自将两位使者送出大营外。</br>糜旸的举动正好被前来找他汇报军情的黄权看见。</br>在看见眼前的一幕后,黄权没有马上叫住糜旸,而是静静看着两位使者离去。</br>当使者的身影已经完全看不见后,黄权方才来到糜旸身后,呼唤了他一声:</br>“大将军。”</br>听到黄权的声音,糜旸收回注目长安城的目光,他转身看向了身后的黄权问道:</br>“有何事?”</br>面对糜旸的询问,黄权答道:</br>“骠骑将军遣人汇报,说是已经发现敌军的前锋踪迹。”</br>黄权的禀报让糜旸的思绪又飘到了百里之外的一处地方。</br>那处地方名为潼关。</br>潼关对于当世来说,其实是个新鲜的关隘名字。</br>因为这处关隘是在数十年前由曹操主持修筑的。</br>相比于在世间享有大名数百年的函谷关,潼关的名气并不大。</br>至今为止,它也只在当年的关中大战中稍微展现过一次它的雄伟。</br>但来自后世的糜旸却知道,论险要程度,潼关绝对在函谷关之上。</br>因为纵观前后世史书,函谷关有在严守的情况下失守的例子,但潼关却几乎没有。</br>自三国之后,潼关就一直是关中大地上最重要的一道关隘。</br>糜旸派马超去阻击许褚,绝不仅仅是为了要围点打援,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拿下潼关。</br>潼关一旦落入汉军手中,那么洛阳在汉军面前,就只有一道年久失修的函谷关守护。</br>拿下潼关对将来的汉军东出来说,有着重要的助力作用。</br>只是马超能完成自己交给他的任务吗?</br>对于这一点糜旸心里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。</br>“公衡以为骠骑将军能顺利击败敌人援军吗?”</br>糜旸的突然询问让黄权一愣。</br>可很显然对于这个问题,黄权在心里早有思考过。</br>所以一愣过后黄权很快答道:</br>“骠骑将军率领的大多是我军精骑,行动迅速且不易为敌人察觉。</br>在有心算无心之下,加之关中平原地势有利于我军骑军,想来骠骑将军击溃敌人援军并不难。”</br>黄权的回答让糜旸点了点头。</br>“那骠骑将军是否能再拿下潼关呢?”</br>若说糜旸的第一个疑问,让黄权不至于显露迟疑的话,对于糜旸眼下的这个问题,黄权则明显的流露出了迟疑。</br>这也不怪黄权智迟。</br>任何智谋都需要一定的情报为基础。</br>而以当下的实际情况来说,大汉的臣子中除去糜旸之外,没几个对潼关的险峻程度有着足够的了解。</br>大部分大汉臣子甚至包括刘备,他们都将自己的目光全部注视在长安上,丝毫意识不到眼下乃是汉军拿下潼关的最佳时机。</br>黄权的迟疑被糜旸察觉到。</br>意识到黄权回答不上来,糜旸轻笑了一声道:</br>“命姜维、张嶷率军两万前往与骠骑将军汇合。</br>告诉他们二人,务必要协助骠骑将军拿下潼关。”</br>糜旸的这道命令让黄权有些不解。</br>斟酌了言语后,黄权出言劝道:</br>“长安乃是天下坚城,纵使因大将军之计,可让长安的敌军产生内讧。</br>然此内讧不一定能助我军一举夺下长安城。</br>臣以为为万安计,大将军何不等我军拿下长安后再分兵袭取潼关呢?”</br>在黄权看来,眼下的战局明显是汉军占优不错。</br>但长安城坚池厚冠于天下,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</br>也许长安城内的敌军人数不多,但长安城内的百姓可是有数十万。</br>难免曹彰来日不会动员城内的百姓一同守城。</br>考虑到这种情况,近十万汉军攻打长安城都尚嫌不足,更何况还要继续分兵削弱己方兵力呢。</br>黄权既是规劝,也是不解。</br>但面对黄权的规劝,糜旸的态度却很坚定。</br>“按孤做的就好。”</br>说完这句话后,糜旸又出言说道:</br>“让魏延率军准备好。</br>长安内乱,快则今日,慢则两日可能就会发生。</br>敌人内乱,我军若不趁势攫取一些果实怎么可以呢?”</br>吩咐好这件事后,糜旸便负手离开了黄权的身前。</br>在糜旸离开后,黄权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